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一炉烟火 半生坚守——记松溪传统火烧饼手艺人、“老蔡火烧饼”店主蔡朝亮
2025-03-14 09:56:57 来源: 松溪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王俊杰  

在松溪县的老街巷,清晨的雾气还未完全消散,一家不起眼的烧饼店前已然“烟火”弥漫。熊熊炉火映红了门店的墙面,麦香与炭火味在空气中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香味。这里便是“老蔡火烧饼”店铺,店主蔡朝亮,一位年近六旬的手艺人,用将近三十年的时光,把一块小小的烧饼,深深烙进了松溪人的乡愁记忆之中。

三代人传承一炉火

蔡朝亮的烧饼故事,源自家族传承。蔡家祖辈依靠面食手艺维持生计,到蔡朝亮已是第三代。20世纪90年代,蔡朝亮从父亲手中接过火烧饼制作手艺。彼时,松溪街头有十多家类似的店铺。在工业化食品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火烤烧饼逐渐没落,可蔡家铺子依旧坚守至今。蔡朝亮回忆道:“我父亲常讲,炉火不熄,手艺不灭。这炉子里烧的是饼,更是咱家的根。”

蔡家火烧饼工艺严格遵循传统方法:面粉必须精挑细选;馅料采用梅干菜、韭菜和五花肉,经手工剁碎、调配、腌制后,裹入面皮。他家的梅干菜火烧饼独具特色,梅干菜是自家手工制作,风味独特。

最考验功夫的环节当属贴饼——炉温接近200℃,蔡朝亮需单手托饼,探身入炉,仅靠两根手指的力量,将饼稳稳贴在炉壁上。这个动作,他每天至少要重复几百次,炉内高温使双臂布满火斑,蔡朝亮却始终笑称“这是手艺人的勋章”。

坚守传统工艺

在松溪,“老蔡火烧饼”的“酥、脆、香”早已成为金字招牌。刚出炉的烧饼,外皮金黄如同蟹壳,咬开后,层层酥皮裹着咸鲜的梅干菜肉馅,食客们形容“一口下去,耳朵里都能听见酥脆的声响”。

这份传统风味的背后,是蔡朝亮对工艺近乎严苛的坚持。他拒绝使用电烤箱,认为“电烤的饼没了烟火气,味道也就少了”;面粉的发酵时间必须依据天气湿度灵活调整,“差一小时,口感就不一样”;甚至连木炭都只用环保竹炭,“烧出的火更旺,饼更香”。许多在外地的松溪人常常打电话给蔡朝亮,让他邮寄火烧饼,一买就是上百个。蔡朝亮笑着说:“好多在外地的松溪人就好这一口,吃到家乡的火烧饼,就能感受到家乡的温度。”

谁来接过这把火钳?

尽管生意红火,蔡朝亮的心头却始终压着一块石头——手艺传承。早些年,他的两个孩子在寒暑假期间会到店里帮忙。“现在的年轻人嫌这行太苦,贴饼时炉子烤得脸生疼,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浑身都难受。”蔡朝亮叹息道。

好在随着店铺生意日益兴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学习老蔡的火烧饼手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教,直到拿不动火钳的那一天。”蔡朝亮说,“从我这儿带出来的徒弟起码有好几十人,他们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外面的市场广阔,大家更乐意把松溪的传统美食带出去,让外地的食客也能品尝到松溪的风味。”谈及此,蔡朝亮满是自豪。

傍晚时分,最后一炉饼售罄,蔡朝亮仔细擦拭着铁火钳。炉膛里的余温尚未消散,映得他脸庞发亮。“有人问我为啥不退休?我说,炉火一灭,心就空了。”这位匠人的话语虽然质朴却充满力量。

如今,在松溪,火烧饼早已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传统手艺人的执着,也见证着现代社会的温情。正如一位到店买饼的食客说的:“吃的是饼,暖的是心,守的是魂。”只要“老蔡火烧饼”店内的炉火一天不熄,火烧饼中寄托着的乡愁与匠心就将继续温暖每一位顾客的心。(王德锋 蔡廷梦)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