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魅力松溪 > 湛卢文化 > 正文
生产习俗⑨ 松溪牛耕技艺
2025-02-18 10:24:48 来源: 史志松溪  责任编辑: 王俊杰  

畜力与铁器结合的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到了汉朝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牛耕极大地节省劳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和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其历史影响至今依然深刻。

牛耕应具备驯服的耕牛及配套的挽具。

驯牛一般是在春季,针对三岁龄的水牛或黄牛进行的。在上一年冬季,要预先犁好一亩水田备用,使水田不板结,保证春季驯牛犁田时阻力较小。

先将牛赶回牛栏,用鲜嫩草料引诱牛头伸出横向栅栏,随即在牛角左右内侧纵向插下齐肩高的木棒,将牛角绑扎结实,这样可以固定牛头,防止牛角伤人。用形似筷子的牛鼻针穿透牛鼻隔膜,引入竹筷粗的苎麻绳,扎成较宽松的圆环,两根引绳分别挂扎在左右牛角。第二天放牛郎在牛鼻左侧接好缰绳,牵引牛学走直路,大约七八天,牛会被驯服走直路。同时放牛郎用毛竹片或腺柳(一种杨柳科的小乔木)枝制成四指宽T形牛鼻楔,并在其尾部刻槽,准备停当。驯牛师傅三人一组,首先抽出苎麻绳,插入竹筷粗的T形牛鼻楔并在尾部用苎麻绳打结或将腺柳枝拧结,防止牛鼻楔脱落。接着在牛鼻左侧连接缰绳,拉紧缰绳牵引牛在田间奔跑。待牛累了喘着粗气,在左右牛角绑扎长约1.5米的绳索,套入直径5公分长约1米前端带叉的竹管。

这时主驯手挂上牛轭,挽好犁具,左手持缰绳和竹鞭,右手把犁,主驯手用方言喊“HAI”,示意牛前进,两位副手则立即把住竹管,将牛头自始至终按低,并拽拉绳索牵引前行。行进大约20米,主驯手喊“ó”,示意牛止步,前端两副手则同时将牛头顶住,大约暂停半分钟。放行20米,主驯手喊“Bǔ”,示意牛左转弯,同时拉拽缰绳,前端左侧副手则拉绳索牵引牛左转弯,待牛摆正位置。前行大约20米,主驯手喊“LUè”,示意牛右转弯,前端右侧副手拉拽绳索牵引牛右转弯,待牛摆正位置,反复以上套路。

牛每次训练后休息半小时,半天训练七八次,只犁两分地。训练七八天后,驯服的牛对人的使唤形成条件反射,便可以耕作。初驯服的牛每天劳作大约一小时,五岁龄的牛每天可以劳作三小时,每小时犁田一亩。牛龄达十一二岁开始显现衰老,十六七岁的牛已无力耕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犁耙一亩水田收费十元,当下,犁耙一亩水田收费150元。

挽具铁件要向铁匠铺定制,包括两根2米长前后端均有螺旋状挂钩的牛镣;一对角耳,2寸鸡眼钉2枚,横担吊耳一对、犁锤一个,犁鼻一个;十二齿耙一副,耢具吊耳一对,耢刀15把,2寸铁钉30枚。

铁件与木构件配合农民自行装配。牛轭农民选用口径5公分自然对称弯曲的枫树根,将韧性强、重量轻、柔性好枫树根修整规范,左右两端套装角耳用鸡眼钉固定,挂在牛颈上,挂钩牛镣,后端与横担吊耳挂钩,横担选用50公分长直径5公分青冈栎制作,中部先套装犁锤,左右两端套装吊耳。犁架选用青冈栎制作,嵚装犁铧,犁弓安装犁鼻,犁锤与犁鼻挂接,犁具完成配套。耙(耖耙)扶手农民用青冈栎制作,耙环与牛镣挂接,耙具完成配套。耢(落肚)农民选用直径15公分长约1.5米黄檀木,制成六棱形滚柱,六面体一面装三把耢刀,邻面装两把耢刀错位间隔安装,脚踏支架用杉木制作,吊耳与牛镣挂接,耢具完成配套。犁具主要功能是翻土。耙具主要功能是破碎土块,平整水田。耢具主要功能是将稻草轧入泥浆。

当下牛耕的吆喝声已逐渐衰微,下乡偶遇牛耕作业,不由自主停下来,观赏充满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的牛耕图。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