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丁酉版《松溪县志》记载:“铁冶二处,一在东关里、一在杉溪里,以上二冶俱洪武年间置,岁办课铁二千四百九十二斤,折纳课钞一十二锭二贯三百文。” 经考证,东关里铁矿在茶平乡铁岭村一带,铁矿石属锰铁矿,此处铁冶历史存续600余年。杉溪里铁矿在郑墩镇洋墩村,铁矿石属磷铁矿,存留炉渣较少,铁冶历史存续时间很短。 茶平乡位于松溪县城关东部,官方称“东关里”,民间称“砧金里”,其意:淘洗铁砂,冶炼生铁,炒制熟铁,锻打成锭,即为打铁的地方。该乡生铁冶炼主要在黄屯村,1958年“大炼钢铁”最红火时,有选矿工200多人,冶炼工40多人;冶炼大炉5座,4人一班,每座日产生铁1000千克;4座小炉采用3人一班,每座日产生铁约250千克。由于矿石品位偏低,古法冶炼能耗大、成本高、材质差,产品性价比低,经济效益不高,至1970年全面停止采炼。 淘洗铁矿砂,在每年秋收后开始。4人一组,先用杉木板制作250×50×30厘米的清水槽,勘察好地形,挖好引水渠。运用落差,用水冲刷山体形成2—3米宽的导流槽。大约2小时,发现导流槽内有黑色铁砂沉淀,随即在导流槽两侧打下木桩,横向安装直径约5厘米的木棍,形成沉淀池,依此方式陆续形成四道沉淀池。之后堵住引水渠,停止水流冲刷山体,收集黑色铁砂。将铁砂倒入清水槽,引入清水再次淘洗,直至形成纯净铁砂。四人一天可出铁砂约300千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集体卖给铁厂的铁砂每50千克2元,农民按每50千克铁砂记10个工分。清明时节停止淘洗铁矿砂,一是因为农忙开始;二是因为淘洗铁矿砂形成的浑水会流入农田影响作物生长。 在铁砂来源便利、烧炭木材充足的地点,构筑生铁冶炼与炒铁工场。生铁冶炼需构筑冶炼炉和炒铁炉各一座,冶炼小炉选择平坦台地,满足安装冶炼炉、风箱和作业的空间。 冶炼炉分底座加两截三段制作。首先购置直径约80厘米,高约30厘米三足铁锜为底座,制作第一段铁水坩埚。以铁锜为足,将干黄泥和干木炭分别捣成粉状,再用糠筛分选后,按容积约1:1拌和,外围用篾箍,内衬木板,夯筑成直径80厘米、高50厘米的圆锅形土墩,在顶部挖凿直径约40厘米、底部直径约20厘米、高约6厘米的铁水坩埚。第二段采用黄泥作炉体,外围用竹篾合围,内侧用木板衬围或用整捆木材作模芯,夯筑成外径约80厘米,内径约60厘米,高约50厘米的土筐,拆除木板或脱模后修平内壁。第三段,制作方式与第二段相同,只是上底外径宽约100厘米,内径约80厘米,下底内径约60厘米,高约100厘米的土筐。 三段构件晾干后,采用墡泥干粉、木炭干粉、盐,按容积1:1:0.1和水拌成胶泥抹平炉膛,将铁水坩埚置于台地中央,用胶泥与第二、三段连接,再用铁皮包箍,在炉边砌加料石阶。在炉的右侧,坩埚的端面开约5×5厘米的观察口,兼做出渣口,一般在炉的左侧开约10×10厘米的进风口,安装好风箱。进风口与出渣口同轴且出渣口略低进风口。在炉的正面坩埚端面偏下约3厘米,开一个约3×3厘米出铁口,并用黄泥拌和木炭粉塞好出铁口。先在炉膛内添加木材点火焙烧约12小时,使其硬化。再添加大半炉木炭,按一锹铁砂(约13斤)、一畚箕木炭加满后点火鼓风冶炼。拉风箱按“进一步退三步”方式操作。在冶炼过程中,每半小时用铁勺分左进、右进顺炉膛圆弧拨抹稠状铁水,压挤至炉中心,留足进风吹渣空间。炉前师傅要观察进风角度,以鼓风时铁水表面微微荡动为宜。若风口过顷,则吹溅铁水,粘满炉壁,得率太低;若风口过缓,则铁水表面温度偏低,易结成铁瘤,又不易出渣,易致炉体报废。大约二小时后,炉前师傅观察铁水少量溢出出铁口时,两人用木棍撬侧炉体,捅开出铁口,倾倒铁水至炉前沙窝。后续冶炼要根据坩埚烧蚀下降深度调整进风口,抬下第三段整修炉膛。一个作业班组三人,一人拉风箱鼓风,一人添料,一人观察铁水,轮班作业,一炉作业时间约2个小时,可产生铁约25千克。一座炉顺利操作可连续作业7天。 凝固后的铁水称生铁,方言称“生盘”,若要锻制铁器还需炒制成熟铁。炒铁炉的构筑,先要选择便于作业高约50厘米的台地,用石块垒砌成2×2×0.6米见方的石磡,中间放置一块直径大于30厘米的石板,内部用黄泥夯筑,夯筑完毕后,在土墩中部挖空一个直径约80厘米的圆柱,采用“沙目泥”夯筑结实,再挖一个对角线长约45厘米、中轴线长约50厘米、深约40厘米、底面裸露石板的炉膛,顶部采用“沙目泥”和黄泥夯筑成高约10厘米的盖板,晾干后盖在炉膛上面。在盖板中心偏炉膛口处开一个5×5厘米的进风口,导风管安装角度要使风在炉膛内旋转。炉体正面开一个16×16厘米略带斜坡的工作窗,兼用观察口、加炭口、出铁口。炒制工序:先将生铁砸成5×20厘米见方的铁块,预热后叠放在炉膛周围,中部加满炭,顶部鼓风,点火加温约半小时,用木棍捅生铁块,待生铁软化,拨弄至石板上翻炒,生铁便形成爆米花状。将其拨弄成团,每团约1.5千克,用长约1.5米的火钳夹好出炉,放置铁砧上后,两人抡锤锻打成约20×4×4厘米的方块,自然冷却。 炒制后锻打成锭,方言称“一冶铁”。一个工班需要5人作业,拉风箱1人,炒铁师傅1人,夹铁1人,抡锤2人,一炉作业时间约1.5小时,可炒铁40余千克,一天可炒铁250余千克,一座炉可使用15天。炒制后的生铁称熟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斤熟铁售价0.25元。锻制一把重约1.25千克的锄头,需用熟铁2千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