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墩镇 宋至道二年(996年),属善政乡杉溪里,并沿至清末。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杉溪区,后属花桥区、松源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郑墩乡,属花桥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设郑墩、梅口2乡,属花桥区。1956年,改乡为郑墩区。 1958年10月,撤销郑墩区,改设卫星公社。1966年8月,卫星公社改名为郑墩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郑墩公社,改设郑墩乡。1989年6月,撤销郑墩乡,改设郑墩镇。 郑墩镇位于松溪县西南部,松溪河下游,距县城10公里,东南与政和县东平镇毗邻,西北与建阳区接壤,东北与花桥乡、松源街道相邻,被称为松溪南大门的“桥头堡”。目前共有1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1570人。 郑墩镇辖区地域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万亩(指水田,为耕地保护的面积),人均耕地1亩左右;山地面积21.5万亩(其中有机茶园1.6万亩、天然林1.3万亩、生态林2.7万亩(国级1.1万亩,省级1.5万亩),森林绿化率76.17%,森林覆盖率73.7%。地下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磷、铁、铅、锌、铜、花岗石、萤石等矿藏。 双源村 双源村距县城15公里,全村四面环山,坐落在美丽的青山脚下,海拔275米,总面积21185亩,其中耕地2207.85亩(水田2078.55亩),山地面积19844亩。2019年6月被中共南平市委组织部评为“规范化村党组织”;2023年4月被松溪县人武部评为“先进民兵连”称号。 “好山好水出好茶”,松溪九龙大白茶母树就位于双源村。1963年,魏明西等双源村村民在九龙岗辨识到了七株老茶树,经过枝条留育、压条繁殖、扦插育苗,数年间扩大到12亩。1981年,松溪县茶科所带回200多株茶苗进行区域试验对照,育成了九龙大白茶。1998年,九龙大白茶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认为省级优异茶树品种,双源村被福建省农业农村局授予“省级优异种质源保护区”。近年来,双源村全力做好“三茶”统筹发展大文章,充分依托九龙大白茶打造九龙大白茶母树,建设九龙大白茶产业示范带,延伸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 万前村 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因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而备受瞩目。武举人府作为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探访。武举人府,是清朝光绪年间武举人王肇丰的府邸,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座建筑采用木质夯土结构,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664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布局严谨,气势恢宏。走进武举人府,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武并重、英才辈出的年代。府前设有比武场、跑马场、马厩、池塘、菜园和花园,既满足了武举人日常训练的需求,又体现了古代士人追求田园生活的理想。府邸内的建筑细节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砖雕、木雕还是石雕,都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情趣。武举人府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清朝末年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也承载了王肇丰家族几代人的荣耀与梦想。 梅口村 梅口村始建于唐朝,古时候被称为“尾口”,因松溪方言里“尾”与“梅”同音,又因该村早年多种梅花,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便雅化成“梅口”。梅口村先后被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传统古村落、省级金牌旅游村、省级美术、摄影、写作创作基地等称号,是我县近年来探索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也是我县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生动案例。在梅口村内的梅口埠也于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梅口埠有占地20余亩的香樟林,有大小香樟树108棵,是目前松溪保存最完好、最大片的香樟林,走过香樟小径,可以感受到香樟林的芬芳气息。在闽北,有种香樟树的传统,一是香樟分泌的香樟油具有独特芬芳气息,防虫防腐,而且木质细密,纹理细腻,是雕刻佛像的理想木材,南平地区还常用香樟树制作女儿陪嫁的家具;二是种在河边埠头上方,可以让泊在埠头的船只系好缆绳,船工或老板就可以在船舱里睡上安稳觉;三是,香樟寿命极长,而且根系发达,在土壤中下扎根深,能起到防风、防水、固土的作用。 梅口埠位于松溪河下游,松溪河到此水流变缓、河面变宽,非常适合做码头。从北宋开始,就陆续有先民到此经营水运生意,到南宋已初具规模,是松溪的“五大码头”之一(大南门、大西门、大布、旧县、梅口)。据《松溪县志》记载,梅口曾有18个姓氏家族经营着茶、瓷、米、竹不同的行当,每个家族对应一条巷道,每条巷道通向一个码头,所以就有了“梅口18码头18巷,18巷里18姓”的说法。在最繁华的时期,梅口埠码头每天停泊木帆船少时六七十艘,多时可容上百艘,商品集散规模为全县最大,是闽北最繁荣的商品运输码头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