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新闻动态 > 时评 > 正文
杜绝滥发“帽子”“牌子”风
2024-10-24 09:12:27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 王俊杰  

为了“帽子”“牌子”焦虑,仍是不少科研人才尤其年轻科研人才的常态。没“帽子”的要争“帽子”,有了“小帽子”还要争取“大帽子”;如果在适龄阶段没能及时“上车”,后面就很难再赶上趟,一路实现“帽子升级”;一些“帽子”评选标准包括了在海外的科研时间,青年人为了申请不得不在海外待够一定时间再回国……“帽子”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帽子”却变成了万万不能的。

本意上,人才计划的目的是关爱、遴选、支持人才,而如今,入选某一人才计划却变成了科研项目的“敲门砖”、学校评比的“排行榜”、学术资源的“金钥匙”,与设置“帽子”“牌子”的初衷背道而驰。

一边强调科研需要“十年磨一剑”,另一边,青年人却为了申请“四大青”“四小青”,陷入“35岁门槛”“45岁门槛”等“爬楼梯”的困境中。

试想,如果真的取消了针对青年人才的部分“帽子”“牌子”,中国科研难道就不会发展了吗?追求荣誉是人之常情,通过选拔甄别人才也是常有之事,但如果将“戴上帽子”“牌子加身”作为投身科研的全部出发点,则完全本末倒置。

抢“帽子”“牌子”背后,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它们“好用”,成为一些国内学术领域评价“自循环”中的主要权威指标之一,并在一次次的评审项目中被循环使用,故而其分量也不断被强化。

在学科评估、科研立项、申请博士点和硕士点等评比中,有“人才称号”的高校、团队在竞争中更胜一筹,是否有国家级人才、省级人才称号,甚至能直接决定科研经费、基本待遇等的多寡。

以“帽”取人、按“牌”排座当休矣。早在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就针对科研人才“帽子叠加”、评价标准“一刀切”、评用脱节等突出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对科技评价活动中以人才“帽子”作为评审评价指标、将人才“帽子”与物质利益直接挂钩等问题,也不断进行清理规范。

想要切实减少“帽子”“牌子”类型和数量,就要让“帽子”“牌子”的真实意义回归,卸掉其上过多的附加值,让青年科研人才心无旁骛,追寻科研成果的“铁帽子”。 (本报评论员周琳)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