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松溪:红色路桥
2024-10-12 10:26:56 来源: 花桥乡  责任编辑: 王俊杰  

近百年前,在花桥乡路桥村树起了闽北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二面红旗”,这里是松溪苏区重要组成部分。

从花桥乡政府到路桥村还有二十公里。道路都是近期铺设的水泥路面,路中间的黄线和路肩的白线,像是刚刚描画了不久,明亮得在太阳底下熠熠发光。

村子中央道路一侧的两座分别立着“中共建松政特委首次党代会纪念碑”和“路下桥民众会暴动纪念碑”的纪念亭,均为20世纪80年代松溪县政府所立,碑中字迹分别是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左丰美和建阳地委原书记、叱咤闽北的革命先驱陈贵芳所写。

其实,就村貌而言,路桥村相较闽北大多数村庄基本没有什么两样。水泥村道,砖混民房,墙体的立面改造一律用黄色或粉红的真石漆刷面。唯一不同的,除了以上所述的两座纪念亭外,还有就是建造于十几年前的“建松政农民暴动纪念馆”,坐落在纪念亭对面,为三层砖混结构楼房,馆名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书写。

一个平凡的村子,却有着和其他村落迥异的地方,必定是有它与众不同的故事吧。的确,因为路桥村是红色的。近一百年前,就在这里,成立了建松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路下桥苏维埃政府。同样是在这里,树起了闽北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二面红旗”。革命火种熊熊点燃了建松政地区的红色土壤,让名不见经传的路下桥,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路桥村原名路下桥,早年一条小溪把村子一分为二,去往里边的塘边等村,必从小溪上一座圆木捆扎的木桥架溪而过。桥的上方叫路桥村,桥的下方称路下桥村。历史上,下桥村先有先民居住,因桥低于过往的村路,故称路下桥。后因地势低洼,逐步移居到桥的上方一侧,下桥村逐渐消失。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路桥村。

路下桥地势特殊,可谓鸡鸣四县,是当时松溪、建阳、政和、浦城四县的毗连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在20世纪初成了土匪蜂起、乡绅盘剥的重灾区。这里的田地、山林等大都被地主豪绅霸占,且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当地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于是,一场以“民众会”为组织的“抗租、抗粮、抗捐、抗税、抗债”的土地革命斗争,悄然在路下桥无声无息地发酵、酝酿着,“路下桥暴动”不可避免地山雨欲来。

以前文化历史多是大人学大人讲,现在文化历史让小孩学让小孩讲,感受历史文化的精髓,传承好历史文化。至今为止,花桥乡依托“红色花桥”讲习班,继续宣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继续传播和传承花桥乡红色文化,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让红色文化以磅礴力量在花桥乡生根发芽,永久不衰。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