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古韵松溪逐绿行 九龙大白满山乡(三)
2023-03-06 10:58:02 来源: 松溪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王俊杰  

近年来,松溪县把发展以九龙大白茶为代表的生态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三品一标”基地培育,先后获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九龙大白茶之乡”等国家级荣誉。

在风和日丽的春日下午,记者走进松溪县郑墩镇大溪尾面积达560亩的有机茶园基地,茶园早樱盛开,与绿意盎然的茶树相映成趣。

“等到三四月份,就是明前茶的采摘时间了。”大溪尾有机茶园基地负责人叶红说,经过漫长的冬季,茶树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加上初春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此时的芽质比较好,茶叶口感香而味醇,因此诸多明前采制的高档茶叶特别受到茶友的青睐。

萎凋、干燥,是白茶的两道关键工序,看似简单,却最大程度地将自然转化的滋味尽数收敛于一毫一叶之中。九龙大白茶氨基酸平均达4.7%,比一般白茶高出18%;咖啡碱与茶多酚的含量,也分别比一般白茶高出6%和3%,这让它既有福鼎白茶的鲜爽,又有闽北白茶的浓醇,独具高贵的综合型品质。

九龙大白茶母树茶园发现于1868年(同治七年),树龄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因在双源村九龙岗被发现,民间称为“九龙茶”,当时主要药用为主,具有清热降火功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松溪主要生产茶叶品种在绿茶、茉莉花茶、红茶之间更迭,导致九龙大白茶优异的品种优势未被发现。

1965年,松溪县茶叶技术人员对这片发芽早、白毫多的老茶树进行优良单株选育。

1981年,松溪县茶科所对九龙茶进行考察,带回200多株茶苗作种植对照试验,因其叶片硕大、毫心肥壮、茸毛洁白,正式命名其曰“九龙大白茶”。

1998年,九龙大白茶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福建省级茶树品种,并于2009年被列入省级优异种质源保护目录(闽HW008),在郑墩镇双源九龙岗设立了九龙大白茶省级优异种质源保护区。

2013年,全国市场白茶兴起,松溪开始用九龙大白茶制作白茶,经过几年的制作技艺提升,九龙大白茶这颗茶界新星逐渐崭露头角。

2019年,松溪县被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授予“中国九龙大白茶之乡”称号。

2020年,松溪县制定《松溪九龙大白茶》《松溪九龙大白茶栽培技术规范》《松溪九龙大白茶白茶加工技术规范》三项团体标准以及实物标准样。同年,成功引入陈宗懋院士团队并建立起了“陈宗懋院士团队服务站”,确立了打造松溪“九龙大白茶”公用品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2022年松溪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九龙大白茶核心产区”称号;同年,松溪九龙大白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三年多的发展,其种植面积已达1.2万余亩。

松溪九龙大白茶产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茶叶赛事中,荣获名茶、金奖的荣誉。九龙大白茶优异的品质,也吸引了国内知名茶企的关注,中茶公司全省仅有的2个原料基地(白茶)之一落户松溪,并从2020年起先后发布了“云行馥”“老树白”等10余款“中茶蝴蝶松溪九龙大白茶”系列产品,深受市场青睐;此外中茶杭州龙冠公司也推出了“冠·银针”九龙大白茶系列产品。

桥茶

中国茶俗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融入日常,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描述的是以茶待客的场景;“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是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中的诗句……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就能看出茶在他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白马山脚下的项溪村,绿树村边合,鲤鱼涧中憩,一派闽北山村独有的恬静与生机。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农历十月底,不分晴雨,项溪村民都会自觉逐户轮流自带柴薪、茶叶,主动到桥上烧水泡茶,供南来北往的路人和耕樵农人饮用,且不收取分文报酬。热腾腾的茶香沁在渴望的心田,淳朴朴的民风浸润前行的脚步。据说,这习俗自唐以来从不间断。溪桥本无名,却因此而被过往的行人叫成了一个扬名县内外的“烧茶桥”。桥亭中的两大木桶凉茶,香醇扑鼻,挂在木桶边上供路人舀茶的三把竹筒作的勺子,乡土风味十足。

桥茶文化,是孝、善文化的积淀,是项溪人民祖祖辈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今朝溪桥上,炊烟又起,茶香满溢,人来人往,沧海桑田,不断的是茶香,更是传承百年的桥茶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村道的多次改建,如今的“烧茶桥”已与路分离,成了路边的一座水泥砖瓦的桥形廊亭。

据了解,松溪各地都有在桥、亭内烧茶供行人止渴的传统,如游墩“都石桥”、渭田“五福桥”等,特别是渭田镇项溪村,六百多年来烧茶传统从未中断,无论赶考学子、商旅游客、过往行人,经过烧茶桥都可以在这里歇歇脚,喝上一杯清凉茶。这种乐善好施的桥茶传统习俗,被松溪县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中钟毓地,山下晶莹珠”“清泉滋万物,向明润众心”。如今,木质结构的烧茶桥虽然被水泥结构所替代,但“烧茶桥”烧水泡茶供路人无偿饮用的传统仍在项溪村一代代的延续。(陈颖 张行健 范鑫琳 林云洁 周燕兰)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