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新闻动态 > 福建新闻 > 正文
“人鱼同乐”的忘年传承
2020-01-22 14:28:30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王俊杰  

东南网1月22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陈晓燕 通讯员 黄起青)上月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周宁县为“中国鲤鱼文化之乡”,并给予高度评价,称“周宁县是‘中国鲤鱼文化’的活化石”。

据介绍,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浦源镇浦源村村民世世代代保护鲤鱼溪形成的“人鱼同乐”文化。2005年,这里的护鱼习俗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周宁鲤鱼溪以鱼塚、鱼祭文和鱼葬礼俗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年代最久的鲤鱼溪”纪录。

鲤鱼溪流经浦源村时,五弯六曲,溪中鲤鱼“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温顺如驯,诚如“神鱼”。村中传说,鲤鱼仙姑救助郑氏先祖,郑氏后人因而对鲤鱼敬若神鱼,不捕不食,倍加珍爱。每逢重要节日,人们会为死去的鲤鱼举行隆重的鱼祭仪式,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座鱼塚。鱼塚两侧种着参天大树,为鱼塚遮风避雨。

浦源村兴旺时,鱼祭仪式也曾远近闻名。但据村支书郑祖文回忆,曾几何时,浦源村常住人口下降很快,村里留守的老人、妇孺无法支撑起只在重大节假日演出的鱼祭仪式。偶尔来访的游客吐槽,只看到鱼塚,没看到鱼祭仪式,便无法深刻体会当地人爱鱼护鱼的情感。

看着周边景区因文旅融合风生水起,鲤鱼溪畔的人们逐渐醒悟,认识到只有将鱼祭文化点燃,才能让鲤鱼溪重绽光芒,才能让护鱼习俗更好地传承下去。2016年,一些村民提出要常态化展演鱼祭仪式,得到上级支持。

“县里出资6万元让我们重新添置演奏器材、服装,并给予我们表演补助,每次1000元。镇里则拨款2万余元为我们购买道具等装备。”鱼祭仪式老司仪郑孝禄说。

2018年,周宁县与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签订“共建鲤鱼溪国家级鱼文化主题公园”的协议,建设主题公园和鲤鱼文化博物馆。

2019年,周宁又以承办第九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文化旅游节为契机,留下了鱼祭广场等一批项目,为鱼祭仪式的展演提供了新场地。

在有识之士的带动下,村民成立了鲤鱼溪民俗保护协会,鱼祭仪式表演队伍吸收了年轻的力量。郑祖文说,现在队伍有固定人员22人,每周日下午1点,他们都会进行传统表演。

在鱼祭仪式表演队伍里,司仪起着领头雁的作用,要负责鱼祭文的书写和朗读,并将死去的鱼儿送入鱼塚。如今,这个沉甸甸的责任,从83岁的郑孝禄传到了42岁的郑春手里。

“我们祖祖辈辈都爱鱼护鱼,所以我从小就视鲤鱼为家族一员。”郑春说,前辈郑孝禄找自己接任司仪,他当然义不容辞。

不过,刚开始时,郑春对鱼祭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鱼祭仪式表演过程,对祭鲤鱼文等内容知之甚少。

“‘鲤鱼溪人谨以三柱馨香三卮清酒致祭于鲤鱼之亡灵而祷告之曰……’鱼祭文又名祭鲤鱼文,以毛笔书写,全为繁体字,无标点符号。虽然格式固定,但是每任司仪都有自己的风格,包括遣词造句,需要司仪用心去写。”郑孝禄介绍说,“鱼祭文融入许多鲤鱼的典故、鲤鱼文化的渊源,很少有人能准确无误地念出它的文字内容。”

要想朗读效果好,除了将鱼祭文背得滚瓜烂熟,还要了解鲤鱼文化、郑氏文化、族谱内容等的内涵。随着学习的深入,郑春感觉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感越来越强。

悠悠鲤鱼溪水,诉说着人与自然的故事。在这片人鱼同乐的热土上,鱼祭文化正在得以重振,爱鱼护鱼精神将一直传承。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