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新闻动态 > 时评 > 正文
在灯火元宵中感受传统文化复归
2019-02-20 09:44:43 来源: 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 王俊杰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今天人们重拾各项节日习俗,不仅是在延续传统节日形式,更是体会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文化归属,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分享情感、加固联系、强化认同。五千年中华文明浸润的传统佳节,大有文章可做,大有宝藏可挖,只要能够找到适合的“打开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连接,一定会大受欢迎。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刚刚过去的元宵之夜,故宫94年来首次点亮午门,大观园内复原红楼元宵盛景,圆明园皇家灯会映照故园情浓……京城花灯绽放、热闹非凡,让春节交响曲中这段最后的高潮乐章成为令人回味的喜庆余韵,铸成京城难忘的元宵记忆。


元宵,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依照传统习俗,在新年首个月圆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男女老少皆可出门游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也舞龙狮、踩高跷、扭秧歌,在隆重的仪式中祈福祝愿,驱散漫长冬季的沉闷,开启一整年的喜悦希冀。自司马迁创《太初历》,便将元宵列为重大节日,那些流传至今的古籍古画古诗词中,仍然记载着旧日时光里元宵佳节“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壮观,人们“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的盛大,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中国人欢度佳节的那份奔放与热情,难怪许多人认为,元宵近乎中国古代的狂欢节。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今天的人们当然不用刻意等待一年一度的元宵狂欢,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情结依旧强烈。曾有人诟病,元宵节似乎一度成了“吃元宵”的节日,但近年来,各地灯会重新争奇斗艳,人们的参与热情高涨,元宵佳节的新年氛围重新浓厚起来。今年北京城的元宵之夜,是时隔多年后又一次在城区、郊区多处举办灯展活动。政府部门通过充分准备,以回归传统的方式庆贺佳节,点燃了人们汹涌的文化热情。大观园、景山、圆明园的灯会预订早早满员,“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门票更是十分钟被订空。幸运儿入宫观灯赏景,不少没抢到票的市民也举家前往,在千米红灯点亮的城墙外热热闹闹欢庆良宵。


从传统佳节成“吃”节,到争先恐后“进宫过年”;从年味渐淡、年俗式微,到传统佳节再度兴盛,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显著回暖、国人文化自信的不断夯实。不唯元宵节的欣赏灯会,还有清明节的踏青祭祖、端午节的临江悼亡、中秋节的阖家团圆、重阳节的敬老登高……再度兴起的古老仪式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珍存着代际族群的时空记忆,折射着千百年来积淀凝聚的文化认同。今天人们重拾各项节日习俗,不仅是在延续传统节日形式,更是体会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文化归属,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分享情感、加固联系、强化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佳节的民俗复兴,自有其文化旨归。


追本溯源,传统节日在形成之初莫不遵循自然时序,固定习俗莫不契合旧日情境;如今时过境迁,要让那些消逝的民俗复活,让那些古老的民俗重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必须把握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尽可能多地发掘传统文化佳节品牌之下的众多文化资源,将形象、故事、情感等内容贯穿其中,丰富节日的表征和意涵。仅从今年故宫的种种尝鲜就可看出,五千年中华文明浸润的传统佳节,大有文章可做,大有宝藏可挖,只要能够找到适合的“打开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连接,一定会大受欢迎。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传统佳节火热,传统文化复兴,是人们在变动不居、万象纷呈的生活中,寻找恒定价值的必然结果。因为唯有传统文化,才是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用心挖掘、积极创新,传统文化定会发扬光大,生生不息。(胡宇齐)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