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黑木耳采收的大忙时节,田间地头仿若奏响了一曲热闹而又充满希望的乐章,村民们穿梭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 在渭田镇潘墩村的黑木耳种植基地里,菌垄整齐排列,恰似一道道黑色的“田埂”,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村民们步伐轻快地穿梭其间,目光锁定在那一簇簇长势喜人的黑木耳上,遵循着“摘大留小”的传统智慧采收法则,有条不紊地开启一天的劳作。村民们肩挑背扛,将一筐筐新鲜采摘的木耳搬运至晾晒场地,仔细地摊晾开来,让每一片木耳都能均匀地沐浴在阳光下。 “我们种植黑木耳已经有很多年了,摆菌棒、管水这些活我都熟门熟路,现在又赶上采木耳。”采摘工人杨章凤满脸笑意,手上动作不停,边采收边说,“虽说活不轻巧,可每天能有100多块工钱,心里头踏实又满足。” 黑木耳作为季节性鲜明的作物,有着先种先收的规律,基地里的黑木耳如同训练有素的“方阵”,分批次有序进入采收阶段。潘墩村深谙产业发展之道,巧用“技术人员示范种植,带动大户参与种植”的创新模式,种植大户潘国杨便是在这股浪潮中奋勇争先的弄潮儿之一。 “今年我大胆试种了4.5万棒黑木耳,现在已经开始分批次采收。按以往经验,每一棒木耳全部采完,晒干后差不多能有2两,按行情算,这一棒就能带来6元收入。刨去本钱,等全部采收完,预计能有十几万元进账,想想都觉着日子有奔头。”潘国杨抬着刚采下的一筐木耳,眼中满是憧憬与自豪。 这份黑木耳带来的增收硕果,绝非偶然,背后凝聚着潘墩村党组织的精心擘画与悉心管护。潘墩村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土地集中成片,仿若广袤的“聚宝盆”。 “今年全村种植黑木耳200多万棒,预计产值将超1000万元。以前冬闲时间多数村民只能在外务工,现在村内产业发展起来了,产生大量务工需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潘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国新说道。 近年来,潘墩村村党组织秉持党建引领这面“红色旗帜”,持续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深度整合各方资源,让沉睡的土地资源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在探索黑木耳、黄金菇等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征程中砥砺前行,成功为村民拓宽了增收致富的崭新渠道。(蔡廷梦 王德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