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新闻动态> 时评 > 正文
不必为大学生跳槽过度担心
2017-12-21 11:42:37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 王俊杰  

2017年的795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中,520万人投了10份以上的简历才找到工作。其中80万人的简历,出现在50多家公司的邮箱。和父辈不同,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将毕业后的工作视作稳定的开始,唯一的归宿。求职更像是“尝试”。调查显示,62%的2017级应届毕业生认定自己需要“先就业,再择业”。六成以上90后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不满1年。其中,38%的人不到半年就会另谋高就。(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是相对求稳的,受着文化影响,再加上工作流动也缺少条件,因此过去人倾向于稳定,跳槽的现象相对较少。对于现在年轻人的跳槽,一般过来人也有些看不惯的样子,出于对年轻人的担心,经常发出一些“友情提醒”。

频繁跳槽确实需要引起重视。今年初,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仅从月收入方面来看,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度与其月收入大致成正比,大学毕业生跳槽越多收入越低。这容易理解,从事一个行业与投资差不多,有时需要“捂”,如果有着走马观花的心态,屁股还没有坐热就又想着下一家,“蚂蚱心态”并不利于职业发展。网上流传那些与马云一起创业的人,最终以其长线思维获得了长线回报,并非没有道理。

但要看到,时代发展到今天,要求年轻人像过去人一样一个职业干终身,甚至一个单位呆终身,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老人们往往喜欢拿出“麦田摘麦穗”的故事,来劝慰年轻人不要跳槽。确实,“这山望着那山高”,最终摘的麦穗可能还没有开始的大。但是,如果只是满足于手上的,止步于得到的,对未来没有想法,那么永远不可能摘到更大的。流水不腐,川流不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不是一件坏事。

很多年轻人的跳槽,其实也是迫不得已的结果。不排除有些年轻人有着“蚂蚱心态”,始终“在路上”,但这毕竟只是个例。大多数人,“其实我想走,其实我想留”。跳槽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围城内的风景确实不怎么样。有些单位不仅没有什么“前景”“钱景”,而且单位文化存在重大问题,留下来简直度日如年。二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有着更美的风景,跳槽也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老人们能够“耐得寂寞”,甚至“耐得折磨”?真要做一个调查,那些很少跳槽,甚至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的人,未必没有产生过离开的想法,甚至他们还曾经为自己没有勇气离开而懊悔。大多数人的跳槽,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都存在一个左右博弈的问题。如果留的得分更高,自然会留;如果跳的吸引力更大,可能去跳。这种博弈,受时代的影响,也受心态的影响。相对于过去,现在很多公务员选择辞职,也从一个侧面进行了说明。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代人也都有每代人的理念和心态。时代发展到今天,要求年轻人再像过去一样固守一个职业、一个单位,已然不符合形势了,而且也没有必要。职业忠诚度需要提倡,但不能把跳槽理解为没有职业忠诚度。大学生频繁跳槽也需要社会反思。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应该考虑到时代特点,考虑到年轻人的理念和心态,在提升单位黏性上做更多文章,而不是把跳槽的责任完全推给年轻人。

友情提醒频繁跳槽的年轻人,这是社会的责任,但不必为年轻人跳槽过度担心。年轻人有选择的权利,不必用过来人的思维去束缚他们,不必好为人师地老想去干涉他们。好比现在流行的“佛性青年”,身上何尝没有进取的一面?不要轻易给年轻人贴标签,对年轻人多一些信心,与其担忧大学生频繁跳槽,不妨给大学生创造更多不必跳槽的理由,这才是应有的态度。(乔杉)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